埃罗·沙里宁(Eero Saarinen)是20世纪最受尊敬的建筑师之一,他的建筑常常被认定为大师级的作品。沙里宁的建筑风格以具有动感和流畅的形式而闻名,但他为麻省理工学院设计的礼堂的风格与他以前的作品都不同。建成于1955年的MIT小教堂具有简单的圆柱形体量,在其内部却复杂而神秘。沙里宁的设计虽然简单,但教堂内部的空间形式和光线却能使来访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这个非教派小教堂的设计意图不仅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一个让人独自放空和逃避外部世界反省自我的地方。小教堂位于麻省理工校园的核心地带,圆柱的外形打破了校园正交网格布局的规矩感。
没有窗户的小教堂坐落于校园的一片小树林里,是克利斯基大礼堂附近的一个单独的建筑。走进小教堂时,你会看见环绕一圈的水池一直渗入到建筑的内部;围绕的一圈不同大小的一系列矮拱同时也是教堂结构的一部分。一旦进入内部,来访者就会被传送到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内部空间,这种空间从外表面上是完全感受不到的。内部充斥着被滤过的自然光线增强的高品质细部处理和空间氛围的营造。
由于立面没有开窗,小教堂的内部被外部的体量完全遮住了。与光滑无间隙的外墙不同,曲线内壁砖墙围绕着教堂的一周起伏变化,而内部砖墙的设计受到外部环绕水池的启发在空间上创造了一种新的活力。
除了起伏变化的内部墙壁,教堂内部还有一个主要的设计特点,这虽然不是沙里宁的设计,但却营造了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氛围。在白色的大理石祭坛上,有一座由哈利·伯托亚(Harry Bertoia)设计的金属雕塑悬挂于天窗上,在阳光下反射并将光线投射到小教堂的内部。这座雕塑就像一道倾泻的光的瀑布,在不断调整,改变和重新定义小教堂的内部空间。
从远处看,沙里宁设计的小教堂看起来不过是一座砖砌的建筑,与校园里的宿舍和老式建筑风格一致,但小教堂的内部才是整个设计的精髓所在。动态的内部空间实质转变成了一个光线汇集的地方,吸收和过滤来自外部的光线。而光线将这个普通的小教堂转变成了一个光的教堂,并且会不断受到大气和非具象化因素的影响。沙里宁对光线细节一丝不苟的追求将精神场所转变为一种宗教式的建筑体验,这种体验是无法语言来完全描述的。
“通过对光线的完全操控并突出耀眼的白色大理石祭坛,沙里宁创造了一个神秘而又宁静的场所”——Leland M. Roth
翻译:熊新宇
- 项目年份: 1955